写真黄金一代————日本摄影大师五人展

Golden Age

Five Masters of Japanese Photography

展览时间

2020.12.02 – 2021.04.04

展厅

E厅

艺术家

荒木经惟

森山大道

细江英公

石内都

深濑昌久

主办

成都当代影像馆

特别协办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深濑昌久档案馆

支持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森山大道写真财团

细江英公写真艺术研究所

鸣谢

小菅智和

森山想平

The Third Gallery Aya

由于人类在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下,是具有某种心理上的距离感的,我们称之为现实的这种东西,产生了这些包含多种因素的认识,这已经超越了视觉,而指向心理上的互动。与此同时,我们只不过借助某些表象让这个世界得以显像,是某种生存的样式而已。

——多木浩二 《眼之隐喻》

途经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写真黄金一代——日本摄影大师五人展》将于12月02日巡展至成都当代影像馆。展览将呈现荒木经惟、森山大道、深濑昌久、石内都、细江英公五位摄影大师的作品,其中石内都、森山大道、细江英公展出的皆为影像馆珍贵馆藏作品。五位大师相继涌现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在前辈们的影响下以各自鲜明的风格参与“日本摄影”的发展进程,成为影响至今的黄金一代。

展览包含摄影师最为人熟知的代表性作品(森山大道的“猎人”系列;荒木经惟的“感伤之旅”系列;细江英公的“蔷薇刑”和深濑昌久的“鸦”),以及石內都首次公开展出的惊喜之作“归来去”(Moving Away)。展览打乱时间线以“烈日之下”“爱欲挑衅”“永恒虚无”三部分串起五十年宏观的历史与标签之下个体的发展。

“烈日之下”呈现表达时代对个人影响的作品——细江英公以“镰鼬“重构的童年回忆,森山大道捕获的带有沉重窒息感的东京后街。而“爱欲挑衅”显得妖娆艳丽。抛开“身体政治”不谈,作品用个人的力量与肢体的美丽,给大背景下的沉郁压制一个漂亮的回应。然而一切都会结束,即使是曾经黄金时代的缔造者也会辞离停滞不前的历史,独自面对最平凡的话题:家人的离世,自我的找寻。“永恒虚无”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个略带灰色的结论。漫步在石內都明媚的街景中,宁静平和延续到了我们所处的当下,让人清醒那个时代早已诀别。

似乎每一代年轻人都觉得之前的时代布满星辰而自己的双脚深陷泥泞,但又怎样呢,就像Procoke结刊登载的冈田隆彦一首诗中所写:

不必着急赶路。

畏惧过失的人终会灭亡。

恫吓明天的价值那就是幻影。

如果要让风的影子冻住,不要怯懦与恶俗。

不必着急赶路。

日本摄影大师五人展

《双城记——成都·重庆当代影像展》

 A Tale of Two Cities Chengdu & Chongqing

策展人

王庆松

展览公众开放时间

2020.12.02 – 2021.04.04

展厅

B/C厅

艺术家

雷文晴骜

黎晨驰

李俊

李一凡

骆丹

木格

宁佳伟

苏葵

童文敏

王维思

杨迪

张小涛

指导单位

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重庆市摄影家协会

承办单位

成都市摄影艺术家协会

成都市金牛区文体旅局

成都市金牛区融媒体中心

鑫世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

执行单位

成都当代影像馆

成都当代影像馆将呈现《双城记——成都·重庆当代影像展》。策展人王庆松通过系统梳理成都、重庆两地影像发展脉络,以艺术家的作品及创作历程为切入点,集中性地呈现12名活跃在西南地区的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参展艺术家:雷文晴骜、黎晨驰、李俊、李一凡、骆丹、木格、宁佳伟、苏葵、童文敏、王维思、杨迪、张小涛。

最初影像技术传入中国时,人们对此充满了猎奇、恐惧的复杂心态,但是很快便开始了新技术的本土实验。从早期出于宣传、广告等目的的摄影实践到后来不断深入对新媒体语言的探索,极具艺术延续性的西南地区则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提供了丰厚的地域样本。而成都和重庆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两座城市,不仅在经济上一直带动着西南部发展,在文化艺术上对西南地区甚至对中国艺术而言都至关重要。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注重生命意识和生存境遇与艺术的关系是西南艺术一个重要的特征,因为同处这片地域,两座城市有一定的共通性与亲缘性,而本次展览则借由两地艺术家的创作,梳理、验证两地文化差异。

写真黄金一代——日本摄影大师五人展

Golden Age

Five Masters of Japanese Photography

展览时间

2020.12.02 – 2021.04.04

展厅

E厅

艺术家

荒木经惟

森山大道

细江英公

石内都

深濑昌久

主办

成都当代影像馆

特别协办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深濑昌久档案馆

支持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森山大道写真财团

细江英公写真艺术研究所

鸣谢

小菅智和

森山想平

The Third Gallery Aya

由于人类在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下,是具有某种心理上的距离感的,我们称之为现实的这种东西,产生了这些包含多种因素的认识,这已经超越了视觉,而指向心理上的互动。与此同时,我们只不过借助某些表象让这个世界得以显像,是某种生存的样式而已。

——多木浩二 《眼之隐喻》

途经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写真黄金一代——日本摄影大师五人展》将于12月02日巡展至成都当代影像馆。展览将呈现荒木经惟、森山大道、深濑昌久、石内都、细江英公五位摄影大师的作品,其中石内都、森山大道、细江英公展出的皆为影像馆珍贵馆藏作品。五位大师相继涌现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在前辈们的影响下以各自鲜明的风格参与“日本摄影”的发展进程,成为影响至今的黄金一代。

展览包含摄影师最为人熟知的代表性作品(森山大道的“猎人”系列;荒木经惟的“感伤之旅”系列;细江英公的“蔷薇刑”和深濑昌久的“鸦”),以及石內都首次公开展出的惊喜之作“归来去”(Moving Away)。展览打乱时间线以“烈日之下”“爱欲挑衅”“永恒虚无”三部分串起五十年宏观的历史与标签之下个体的发展。

“烈日之下”呈现表达时代对个人影响的作品——细江英公以“镰鼬“重构的童年回忆,森山大道捕获的带有沉重窒息感的东京后街。而“爱欲挑衅”显得妖娆艳丽。抛开“身体政治”不谈,作品用个人的力量与肢体的美丽,给大背景下的沉郁压制一个漂亮的回应。然而一切都会结束,即使是曾经黄金时代的缔造者也会辞离停滞不前的历史,独自面对最平凡的话题:家人的离世,自我的找寻。“永恒虚无”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个略带灰色的结论。漫步在石內都明媚的街景中,宁静平和延续到了我们所处的当下,让人清醒那个时代早已诀别。

似乎每一代年轻人都觉得之前的时代布满星辰而自己的双脚深陷泥泞,但又怎样呢,就像Procoke结刊登载的冈田隆彦一首诗中所写:

不必着急赶路。

畏惧过失的人终会灭亡。

恫吓明天的价值那就是幻影。

如果要让风的影子冻住,不要怯懦与恶俗。

不必着急赶路。

免费导览周周有,等你来约~

导览志愿者:

– 想要接触丰富多彩的影像艺术创作,提高审美和艺术知识;

– 想要深入理解艺术家独特的创作经历,与艺术家、策展人、摄影大师面对面交流,感受影像艺术的奇妙;

– 想从观众到导览员的身份置换中,深化对艺术的领悟;

– 想在与观众互动的过程中,延伸想象力;

– 想在开放与自由的美术馆中,提高自信心与语言表达能力;

那成都当代影像导览志愿者,你不容错过。

我们希望你:

  1. 年满16周岁以上,身心健康,热情宽厚,热爱影像艺术,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主动性和服务意识。
  2. 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性格开朗、乐于分享,普通话标准。

3.长期在成都学习、工作、居住的人士,至少近6个月内在成都。爱好或具备影像、艺术、播音主持等知识背景将更有助于导览志愿者工作。

4.自觉遵守成都当代影像馆各项规章制度及导览志愿者团队工作制度,能够保证参与导览志愿者岗位的培训、考核及服务。

5.导览志愿者服务时长满160小时,成都当代影像馆将开具导览志愿者服务时长证书;志愿者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到馆服务时间,每两周至少1次。

6.具备优秀的英语或法语听说读写能力者,可申请成为外语导览志愿者。

服务内容:

– 掌握展览信息,为观众讲解展览相关内容,提供展览咨询及动线引导。

– 收集观众反馈,参与观众研究。

– 展厅作品保护,展览现场维护。

福利:

1、工作期间免费参观影像馆举办的各类展览;

2、免费或优先参与成都当代影像馆各类公共教育活动;

3、获得免费专业培训,深入学习美术馆展览、运营、教育等多方面事务;

4、认识更多的影像艺术工作者、爱好者、志愿者;

5、有机会与策展人、摄影大师面对面交流学习;

6、导览志愿者将提供免费午餐及工作补贴100元/天。

如何申请:

1.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申请信息。

2.馆方对导览志愿者报名信息进行初审,与符合条件的报名者联系,并安排面试。

3.通过面试后,对导览志愿者进行培训及考核后,考核通过方录用为导览志愿者。

扫下方二维码,填写申请信息。

成都当代影像馆自2019年开馆以来,推出了每周三次的免费公众导览。持续至今累计免费导览70余次,参与人数千余人。使观众在观看艺术作品的同时更好地获取相关知识。


受疫情影响,前段时间我们不得已暂停了免费公众导览服务。鉴于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相对稳定,本馆决定从8月22日起已经全面恢复了免费导览活动。刚结束的周六日两场导览一经推出,很快就被观众预订一空,让我们看到了大家对影像艺术的喜爱和对展览深入了解的需要。

免费导览将持续进行,每周二、六、日下午15:00等你来!

导览时间

每周二、六、日

下午15:00-16:00

每次限定30人

导览语言

中文

导览内容

当前主要展览及作品介绍

 

如何报名

两种方式供您选择,报满为止

【方式一】

现场前台报名,开始前5分钟停止报名

【方式二】

扫码预约

可预约7天内的任意一场哦~

一个手机号仅限一位报名

*如有团队导览需求,请至少提前3天咨询及预约

咨询、预约电话:028-62605635

光场回顾|张培力:集体记忆与个人叙事

光场讲堂 

THE LIGHT TALK

“光场讲堂”,是成都当代影像馆面向公众进行影像艺术传播的重要平台,以影像为起点,我们将持续邀请包括艺术、设计、建筑、教育、文化、生活、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卓越专家、学者、艺术家等,在“光场“发生连接,分享他们各自与影像的故事,让思维的光聚焦于此。
“光场”,影像学中的定义是“光在每个方向通过每个点的光量”。而在影像艺术中,光是创作之源,是影像的灵魂,也是人与空间、实体、自然连接的纽带。

活动现场

2020年10月17日,成都当代影像馆邀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OCAT上海馆执行馆长张培力,带来了“集体记忆与个人叙事”主题分享。随后成都当代影像馆艺术总监王庆松与张培力展开了一场精彩对谈,并引起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

 

片段回顾
 
 
“集体记忆和个人叙事”,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一个集体记忆。80后跟70后的集体记忆可能就不一样,因为每个人出生后都会面临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东西,童年遭遇的问题、事件都会伴随人的一生。比如我小时候遇到的上山下乡;到后来的改革开放、高考、计划生育,这都是集体记忆。
 
“个人叙事”与“集体记忆”有关,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逃离社会、现实与时间。但如果永远沉浸在集体记忆中,那就没有艺术。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自己特殊的环境,个体、个人经验都是不可复制的,所以艺术创作更多的是要面对个人叙事,怎么把握个人语言,怎么把想法说清楚。因此不随大流,不跟别人重复,这是艺术家必须面对的工作。
 
——张培力
 
 
张培力与王庆松
 
 
对谈回顾
 
王庆松:其实今天听完之后,突然发现培力老师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影响了很多年轻人。因此想知道您在中国美术学院是怎么教授学生的?
张培力:其实我在教学当中为避免“学生的作品像自己”,很少会给学生看我自己的作品。我认为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教学负责的方式是“让学生像他自己”。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跟学生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会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去看问题、讨论问题。当代艺术的教学跟理工科特别不一样,理工科有规律可循,是有规则、有逻辑关系的。而艺术当中按照任何一个逻辑去做的话都可能是危险的,你找不到逻辑,只能找到自己的逻辑。所以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逻辑关系、认识到必须独立完成自我认知与反省尤为重要。
 
张培力演讲
 
王庆松:关于这个教学问题,如今中国各个艺术院校都出现了实验艺术学院、跨媒体学院或新媒体专业,也有很多做得不错的学生,就像刚才培力老师说这种逻辑思想非常重要,同时技术也很重要,因为这个过程需要技术去辅助完成。另外我想问培力老师怎么看待当代艺术中,尤其是多媒体艺术越来越多地跟观者互动的趋势?艺术是否一定要跟大众互动?
 
张培力:任何一个事情成为一种趋势或潮流都不是一件好事儿。我认为是否互动不是衡量一件作品好坏标准,关键还是观众从你作品当中看到了什么。如果除了视觉和技术上好玩、酷炫以外什么都没,那跟游乐场无异。现在的多媒体或新媒体作品的观看方式、体验方式的确跟传统作品有很大差异,但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它们都是艺术家的一种表达。作品中是否表达对当下文化与社会的思考、是否提示出这些问题、是否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是否具有本人的态度与立场,这才是关键。艺术不能披上具有欺骗性的技术外衣。 
 
讲堂现场
 
 
王庆松:我觉得培力老师说的很好,也解开了我心中一直以来的疑惑。像近几年这种魔幻、科技、网红的流行趋势从产业来说肯定是有意义,也许这种现象并不能提出具有实质意义的问题,但正如培力老师说的,这种趋势也提醒我们艺术不能披上欺骗性外衣。培力老师现在在影像馆展出的作品《正面拍摄的公寓》,乍一看像照片,不细看其实不太容易发现变化,但越看越觉得里面的表达很丰富,培力老师能稍微介绍一下这件作品吗?
 
张培力:刚才那个问题我再补充一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喜好,当今的社会向着多元的趋势发展,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但刚刚说的魔幻、科技、网红并不是一个大趋势。就像新的技术出现了,依旧有人坚持绘画、喜欢写实。在这种多元发展趋势下,很少会出现一件作品、一种技术、一种现象就能获得所有人的赞赏,它可能只是赢得了部分观众的共鸣、共识。
 
回到《正面拍摄的公寓》,这涉及到我一直关注的问题。摄影是关于时间的瞬间记录,把画面定格在某一个时间里;但是影像是关于时间的客观记录,我们通常定义的影像,是能通过肉眼看到时间的流动、影像的改变或运动的,否则就是照片。我一直想做这件事,就是看上去像摄影,其实它是影像。我最早做过一件作品,是拍几滴在白板上的水,一直拍到它干了为止。你在看它的某一瞬间,它就是静态的,因为我把这个影像的时间流动压缩到一个肉眼不能发现的程度,一个最低的限度,那这到底还是不是影像?你看一眼是摄影,实际上却不是,它到底是摄影还是影像?同样在《正面拍摄的公寓》中,我把人肉眼不能轻易察觉的这部分提取出来了,只有耐心看完,才会发现这个看似静态的画面充满许多细微的变化,才会发现这是一个影像。
 
 
《正面拍摄的公寓》视频截图
 
王庆松:培力老师的作品包含了他对摄影、录像的理解,而非简单的叙述或主题表达。但我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录像的门槛越来越低,打开手机随时都能拍,针对这个现象培力老师有什么建议要给年轻人吗?
 
张培力:当今年轻艺术家的压力可能是面对如此发达的网络与科技,设备和技术都不是问题了,那什么是问题?最终面对的问题可能还是“自己”,每个艺术家决定要做什么、表达什么,是每一位艺术家,也可能是艺术永恒的问题。
 
过去这个东西好像都是现成的,很多艺术家为了讨巧,用题材、内容、材料来补充语言。比如说政治正确中流行的关于种族、性别的问题,特别是在欧洲、美国左派经常会提出各类相关口号,围绕这些政治命题来进行创作的作品就比较讨巧。
 
到如今录像发展已久,若不能重复上一代人做的,那未来该怎么做?我觉得我给不了任何建议,因为从技术上着手是找不到出路的。回到我刚才讲的话题,“集体记忆和个人叙事”,这个“集体记忆”中,我们遭遇了什么?我们有什么问题?我们是处在一个什么环境里?这是所有人都回避不了的。今天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玩形式、语言的时代了。
 
接下来就是“个人叙事”的问题,创作要有个人特点。要关注“集体记忆”,因为个人经验也包含在“集体记忆”里,但在表达的时候,什么是个人特有的语言、方式、风格?当然不是为了风格而风格,在“艺术的政治”中也必须要考虑语言的问题,一个艺术家不考虑语言的问题,那为何要做艺术?关于“语言”的问题,它不是一个“纯语言”的问题,这个“语言”的问题是要帮助你更好地表达,或者说更好地跟社会、艺术界有一个对话。艺术家不能孤芳自赏,不是一个玩家。
王庆松:是的,艺术不能单靠一个语言或技术,一定是多方面的。每个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才有可能往前走一步。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把时间留给观众,看看大家有什么想问培力老师的。
 
 
现场观众提问


提问回顾
问:两位老师你们好。我是00后,也是一名大二学生,我会觉得像你们那个时代感觉天花板很高,而在我之后的那些人,好像很多东西他们就不再接受地下化的东西,都浮上来了。因此我感觉从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开始,我们的墙就已经存在了,然后整个成长的过程都是一个消费快餐、被动长大一个过程。
 
王庆松:我觉得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就像我们在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开始爆发展览的时期,其实很多艺术家是没有展览机会的,都是找一些地下室临时找个空间就做了,做完之后有的就出效果,有的则没有。现在展览越来越多,机会也多了,所以年轻人现在同样有自己的机会。
现在的年轻人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被知识化了,有留学背景的、有阅读各种书籍信息的。他们的想法多数可能来源于别人的知识,别人的知识似乎最后造就了自己的想法。因此我很同意培力老师说的,“个人叙事“非常重要,要进行自己的思考,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判断。同时也不要被标签化,不要随波逐流,多做、多参加展览、多跟同代人交流、跟跨界的人讨论,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东西。
张培力,《正面拍摄的公寓》展览现场,成都当代影像馆
 
 
问:张老师您好,您的作品《正面拍摄的公寓》其实跟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国会大厦”有些相似,你们选用了一个看似相似的一个手法,因此在当下这个语境里面,张老师您的个人叙事是什么?是不是对当下这种体制的一个提问?
 
张培力:背景不一样。安迪·沃霍尔这件作品我没看过,但有听过别人的描述,大概是他拍的国会大厦的天色变化。我觉得它主要针对的是“语言”的证实,他把作品的时间性放到了一个最突出的位置,也就是这个概念,你不需要完整地看完这20多个小时的作品,就能获取这个概念。当时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都跟某个概念有关系,看不看其实并不重要,他在意的并不是视觉或者体验,而是概念本身。
当然手法上有点相似,但我主要是关心的是图片和影像之间的时间的概念,到底是在哪个分界点来区分图片和影像?我希望观看者能在现场观看这个画面,通过半个小时的观看你发现里面有什么东西?是私人的空间吗?假设我用的是一个高清的摄像头,在它被控制之外的某个地方拍摄到的,是否就不涉及“私人空间”的范畴了?其实是没有绝对的私人空间的。
问:想问一下张老师当下社交媒体平台和流媒体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张培力:社交媒体和流媒体,我觉得它是一个很好的获得信息的、交流的途径。但是我们在享受这个平台或者媒体提供的便捷信息的同时,我们一直都在付代价。就像现在的大数据,我们每移动一米都会被清楚地了解到,也就是私人的空间越来越少,变得越来越透明,你愿意吗?所以面对自媒体时我的态度是有保留的,但是我保持谨慎的乐观,它不是一味的给我们带来更大的自由或者更大的空间。
关于嘉宾
张培力
1957年11月生于杭州。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油画系,居住和工作于杭州。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OCAT上海馆执行馆长。
1985、86年组织参与“85新空间”展览及“池社”活动。主要作品有《X?》系列、《30X30》、《水-辞海标准版》、《(卫)字3号》、《不确切的快感》、《遗言》、《阵风》、《碰撞的和声》等,其中《30X30》(1988)为中国最早的录像艺术作品。强调艺术对于现实生活的关照和干预,强调艺术语言的批判和自我批判性。主要从事以录像、文字、声音装置、机械装置、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创作。从事艺术教学工作三十余年,于2003年在中国美院建立新媒体系,开始了中国艺术院校中最早的新媒体艺术教育。
曾三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及里昂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光州双年展、釜山双年展等重要国际展事;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美术馆、比利时根特当代美术馆举办个展。作品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阿布扎比古根海姆博物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比利时根特当代美术馆、纽约亚洲协会、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澳洲昆士兰美术馆、香港M+、福冈亚洲美术馆、法国造型艺术委员会、民生美术馆(上海)、德国戴姆勒艺术收藏、法国DSL艺术收藏、香港K11艺术基金会、四方美术馆(中国南京)等国内外机构收藏。
获AAC年度艺术家大奖,CCAA终身成就奖。
王庆松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93年至今生活工作在北京,于1996年开始影像创作。在国内外诸多美术馆和画廊举办过40多个个展,参加过光州双年展、台北双年展、悉尼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基辅双年展等多个国际双年展。2019在武汉合美术馆及韩国首尔摄影美术馆举办个展。2006年获得Outreach Award in Renocontres de le Photographie,法国阿尔勒杰出摄影奖。曾组织策划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及成都“金熊猫摄影艺术奖”等展览,现担任成都当代影像馆艺术总监。
–  END –

陈萧伊「争执」

“争执”开端于展览表层的干干净净与井井有条。看似惯常的明室空间背后,发生着物质与图像的相互缠绕与剥离,形成了潜在的动势。《Dividing lines hidden on every moment》中的水与冰相互流转,形成了意义的莫比乌斯环,一旦触及意义,似乎就只能走向令人厌倦的空无,陈萧伊执迷的并非审美意义上的虚空,而是找寻物质所能够产生的纵深维度,这种执迷或许来自于对“寻常”的怀疑。“寻常”往往被观看和阐释建立起来,这也许可以解释,流水总隐喻着逝去,而燃烧象征着欲望,物质总被当做叙事的符号,那么如果物质仅仅作为自身而存在时,是否就不再能被人们识别,但它们以怎样的存在而显明自身,是陈萧伊在图像上做出的回应。

《Foam, Form – Phase II 》凝结于泡沫被风之作用力刺破前的一瞬。

即将发生的爆裂,以“临界点”的时间状态显示出来,“存在”便随之从静态图像的边界之处溢出。“存在”流动,知觉的空间似乎才会被打开,如果说要寻迹图像所展示的内容,它恰恰处于与阐释相悖的关系之中,卷曲的铝板强化了这种溢出状态。与负片下的泡沫图像一样,《Afterglow》、《Sparkling》、《Svayambhuv》中的矿场沙石也脱离了日常观看状态,凝视着它们折射出的微光,更为宏大的解释被抹去了。这些看起来异常冷静的图像并不去讲述什么,而是制造出一块悬置的空间。在这个意义空间中,熟知的名词变得陌生,它们被取缔了本来冠以的名字——水、冰、泡沫、石头,转而成为了“流动“、”反光“、”凝固“、”坚硬“、”微弱“…当阐释的边界被打破,语言只是围绕着图像,但不等同于图像。”Svayambhuv“是”自生艺术“的梵文词,指代长时间凝视下的物象,石头成为了松动物质与非物质的介质面对存在,语言总是想说很多,最后惟有沉寂。

贝尔纳·弗孔:火焰点燃的风景

       2019年,在成都当代影像馆的开馆大展上,法国摄影家贝尔纳·弗孔的作品第一次大规模亮相,立刻招来一众忠实的爱好者。人们喜爱他的照片,从普罗旺斯到巴黎,从东京到成都…大家惊异于在这位70岁艺术家的作品中,看见了自己从未见过的美好与珍贵。

 

贝尔纳·弗孔:火焰点燃的风景

在“贝尔纳·弗孔2020“新展中,我们更新了全部展品,为大家呈现一段弗孔创作生涯的特别之旅。

01
悠长假期,一场关于青春的梦境

作为弗孔摄影生涯的正式开端,《悠长假期》系列(1976-1981)是他最为人熟知的作品。

bf6402

熟睡者 |  悠长假期 ,1980,60*60cm